电梯维修是高风险作业,涉及机械、电气、高空作业等多个领域,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,避免设备故障、人员伤亡等事故。以下从作业前准备、作业中规范、应急处理三个维度,详细梳理电梯维修的核心安全事项:
一、作业前安全准备
1.现场环境确认与隔离
设置警示标识:在电梯机房、层门入口、轿厢内显著位置悬挂“正在维修,禁止使用”“小心坠落”等警示标志,必要时用护栏或警戒线隔离作业区域,防止无关人员误入。
确认电梯状态:通过机房控制柜、层门钥匙或轿厢内按钮,确认电梯是否停靠在平层位置(避免轿厢与楼层错位导致踏空),并将电梯切换至“检修模式”或“停止运行”状态,切断主电源(需保留照明和应急电源)。
检查作业空间:确保机房、井道、底坑等区域无积水、油污、杂物,通风良好;底坑作业前需检测空气质量(如是否存在有害气体),必要时进行通风换气。
2.个人防护与工具准备
穿戴防护装备:维修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、防滑鞋,进行电气作业时穿绝缘鞋、戴绝缘手套,高空作业(如轿顶、井道顶部)需系好安全带,并确认安全带固定点牢固可靠。
工具设备检查:绝缘工具(万用表、绝缘扳手等)需经检测合格并在有效期内;携带急停按钮、对讲机(确保井道内信号畅通)、手电筒等应急工具;使用梯子、脚手架时需检查稳定性,禁止在晃动状态下作业。
技术资料与方案确认:携带电梯型号对应的图纸、维修手册,明确故障类型和维修步骤;多人作业时需提前分工,明确指挥人员和操作流程,避免误操作。
二、作业中安全规范
1.电气安全操作
停电与验电:进行电气部件(如控制柜、电机、线路)维修前,必须断开主电源,并用验电器确认无电后,在电源开关处悬挂“禁止合闸,有人工作”标识,钥匙由专人保管。
防止短路与触电:禁止用湿手操作电器设备,线路接头需绝缘包扎;检测电路时避免双手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,使用万用表等工具时选择正确量程;更换保险丝、接触器等部件时需匹配规格,禁止用导线替代保险丝。
接地保护检查:确认电梯接地系统可靠(接地电阻≤4Ω),金属部件(如轿厢、导轨)需有效接地,避免漏电导致人员触电。
2.机械部件维修安全
防止机械伤害:维修旋转部件(如电机、限速器)时,需先断开电源并等待完全停止,必要时加装防护罩;调整钢丝绳、链条时需确认张力均匀,避免突然断裂;拆卸螺栓、齿轮等部件时需使用合适工具,禁止强行敲击。
轿厢与层门操作:在轿顶作业时,需站在安全区域(远离轿厢边缘和门机),禁止将身体探出轿厢外;开关层门时需通过专用钥匙或紧急开锁装置,禁止用手或工具强行扒门(防止轿厢未到位导致坠落)。
底坑作业防护:进入底坑前需确认缓冲器、限速器涨紧装置等部件状态,开启底坑照明;作业时需站在安全平台或轿厢缓冲器上,禁止在轿厢下方直接作业,同时确保电梯不会突然启动(可按下底坑急停按钮)。
3.高空与密闭空间作业安全
轿顶与井道顶部作业:作业人员需系好安全带,挂钩固定在轿厢顶部或井道内专用承重架上,禁止在轿顶跳跃或倚靠护栏;使用手持工具时需系好安全绳,防止掉落至底坑。
底坑与轿厢内作业:底坑深度超过1.5米时需使用梯子或平台,禁止攀爬导轨;轿厢内作业时需确认轿厢停靠在平层位置,且门机处于锁闭状态,防止轿厢意外移动。
通风与通讯:井道、底坑等密闭空间需保持通风,作业时间不宜过长;全程保持对讲机通讯畅通,每10-15分钟与外界确认一次状态,禁止单独一人在密闭空间作业。
三、应急处理与作业后检查
1.突发情况应急措施
触电事故:立即断开电源,用绝缘工具将伤者移至安全区域,检查呼吸心跳,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。
坠落或挤压事故:若发生人员坠入底坑、被轿厢与井道壁挤压等情况,立即停止电梯运行,使用应急救援设备(如盘车手轮)固定轿厢,严禁强行拖拽伤者,等待专业救援。
设备故障:若维修中发现电梯突然启动、失控,立即按下最近的急停按钮(机房、轿顶、底坑均有设置),并撤离至安全区域。
2.作业后安全确认
设备复位检查:维修完成后,拆除临时接线、工具和警示标识,将电梯从“检修模式”切换回“正常模式”,测试电梯运行是否平稳(如开关门是否顺畅、楼层显示是否准确),确认所有安全装置(如限速器、安全钳、急停按钮)功能正常。
清理现场与记录:清理作业区域的工具、杂物和油污,恢复防护装置(如防护罩、盖板);在维修记录中详细记录故障原因、维修内容、测试结果,并存档备查。
通电试运行:首次试运行时需空载测试,观察电梯运行状态,确认无异常噪音、震动或异味后,方可允许乘客使用。
四、特殊场景安全注意事项
老旧电梯维修:需重点检查钢丝绳磨损、导轨锈蚀、电气线路老化情况,禁止违规改造或超期服役,必要时更换核心部件。
雨雪或潮湿环境:户外电梯维修需防止雨水进入电气系统,作业前擦干设备表面,使用防水绝缘工具,避免在暴雨、雷电天气室外作业。
多人协同作业:明确“一人操作、一人监护”制度,禁止未经培训的人员参与维修;传递工具时禁止抛掷,需通过工具袋或绳索传递。